《近松物语》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电影。故事发生在一个装裱佛经的大经师经宫廷批准向有独自经营权的商人身上。尽管身份显赫,财源滚滚,但大经师对待妻子娘家非常吝啬。与此同时,大经师却爱慕下女阿玉,打算图谋不轨。阿玉为了保护自己,谎称已与画师茂兵卫定下婚约。大经师的夫人的哥哥遇到经济困难,但大经师却不愿意帮助。茂兵卫四处筹钱,出手相助,却因此引起了大经师的猜疑。这部电影于1955年获得了蓝丝带最佳导演奖。
我一直觉的伦理是个需要谨慎拿捏的玩意儿,本质上它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的一个稳定结构,所以一方面要有,要不可能让当前的社会体系混乱,同时又不能太过,要不就变成了“吃人的礼教”。世界各国都有过严重程度不等的礼教吃人史,很多国家现在还存在,而且常常遭罪最深的是女人,沟口健二常被归类于女性主义导演,其作品常常以女性为主角,在《近松物语》中,女性不是那么突出的主角,但是同样围绕些男女之事,向我们展现了吃人礼教下,一些人的遭遇。
本片的故事其实很简单,以春是个负责印刷的商人,或者说叫大经师,靠些行贿之类的手段,获得了一些印刷品的垄断权,其结果我们今天都可以理解,当然是高利润,大收益。他其实也不是什么凶狠的商人,对上有些懦弱,经济上比较吝啬,同时有些好色,但是倒也不具攻击性。他看上了女佣阿玉,阿玉被他的骚扰搞的有些头疼,就慌称自己跟以春手下很信任的助手茂兵卫有恋情,让以春有些尴尬。同时,以春对自己的妻子阿珊非常吝啬,阿珊想讨要些钱接济家人,被以春断然拒绝,所以又只好找茂兵卫想办法,茂兵卫因为想临时挪用些公款被以春抓住并关押。一日,发现以春男女关系问题的阿珊在阿玉的房间里面等着以春,准备当面对质,却又正好撞上逃出的茂兵卫,接着对茂兵卫有些嫉妒的同僚助右兵卫正好闯入,于是诬告阿珊和茂兵卫有奸情,阿珊和茂兵卫也开始了逃亡之路。
在本片开始后不久,也就是以春骚扰阿玉后不久,就见街上人群一阵骚动,原来是一个已婚女人因为和下层仆人有染而和仆人双双被押赴刑场。这个情节一方面是一个男人可以放肆的调戏家中佣女,另一方却是一个女人因为出轨而死,已经表现了当时的社会伦理风气和尺度,也为后面阿珊和茂兵卫的逃亡做出了铺垫。本片最有讽刺性的还是阿珊和茂兵卫逃亡后,以春着急的派人寻找,却对外一直慌称妻子回了娘家,当我以为这仅仅是一个男人面子因素时,后面他与助右兵卫的对话又揭示了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礼教另一面,即如果他妻子出轨这样的事情被传出去,不但名誉受损,其事业都可能完蛋,而同时他的竞争对手得知消息后也准备以此来打击以春,在这里,我们看到礼教已经不单单是一种伦理层面的价值观体系,而是事关利益的砝码,是可以被用来相互打击的工具。而由于前面揭示的,那时的男女通奸行为属于法律严厉打击,政府可以干涉的范畴,所以以春就面临着困境,因为妻子和茂兵卫所谓的“奸情”已经犯法,他有义务向官府报案,一方面,如果报案,他的事业可能完蛋,但是个人的自由可以保障;另一方面,如果不报案,他就带有“窝藏”、“协助”犯罪嫌疑人的性质,也属于犯罪,事业还是要完蛋,同时可能被惩处。横竖都是事业完蛋,所以事业已经有成的男人常常会因为百感交集的原因,希望保全事业和自己的声誉,所以以春选择了瞒而不报,私下寻找妻子,希望以妻子的回归来化解流言。
更讽刺的是,茂兵卫和阿珊开始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奸情”,只是因为阴差阳错和小人诬陷的原因不得不逃亡,这也表现了当时礼教对人的震慑。正是在一种可能让人丧命,家破人亡的礼教威慑下,人们小心翼翼的生活,生怕触及礼教的地雷,而茂兵卫和阿珊稍微被人向地雷阵推了一把,便如惊弓之鸟般逃亡,反倒显的有些不打自招,看了前面对社会背景的表现,你会觉的这是合理的反应。这是沟口健二高明的地方,他于细节和剧情中将背景因素自然的铺陈,显的不露声色,与影片整体有机融合,比起有些电影一开场就一段字幕交待啥年代,干啥会怎样怎样看着顺眼多了。而茂兵卫和阿珊反倒在逃亡的过程中相互开始倾吐爱慕之情,当两人已经被贴上了通奸的标签,他们反倒放开了,不再受礼教的束缚,大胆的相爱,度过了各自生命中最美好的几天。礼教常常具有“连坐”的延展性,一个人被礼教刻上耻辱的标签,常常会延展到他的社会关系上,首当其冲就是家人,当阿珊的娘家得在女儿做了羞耻之事时,第一反应竟然是“她要是自杀就好了”;而当茂兵卫带着阿珊逃到家中时,也收到了惶恐的父亲的冷遇。父亲是矛盾的,从他将儿子“赶”出家门,还去他们暂时的休憩地送事物可以看出,他还是关心着孩子,而从他口中我们得知,在荒唐的年代,礼教的延展性也到了荒唐的地步,它甚至可能让老人家所在的村子整体蒙休和受到惩处。所以,父亲在后面也不得不供出孩子的藏身之处,而故事的结果是,茂兵卫和阿珊在人们的目光中被押赴刑场处斩,而以春也因为瞒报被流放,事业和人生尽毁。
当礼教的尺度和范围无限延展,当政府借着礼教的触角将权力延展到个人的空间,当礼教将亲情纽带粗暴的切断,当礼教成为个人利益斗争的工具,可以看到,这样的礼教就这样变成了吃人的怪兽,它本质上在摧残着社会上的每一个人,而每当有人受害时,旁人还兴奋的围观,却不知自己可能就是这头怪兽的下一个食物。作为社会,伦理的维系是需要的,但是如何平衡它与个人幸福的关系,它的尺度该是如何,如防止它异化成吃人之物,这是个永恒的话题,实际上也是我们每个人在参与的建设,当对于某个涉及伦理的事件我们发表议论时,实际上就在为这样的建设添砖加瓦,至于造出什么样的东西,那就是大家合力的结果了。沟口健二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个当时礼教的牺牲品,他们被残忍的吃掉,留给后人警示和反思,我个人比较欣慰的是,总体看,在伦理尺度方面,公众的参与度更高,特别是现代社会女性更多的参与到这样的伦理建设中来,民间的话语权正在增大,意见领袖的影响面正在扩展,说白了,伦理这东西带有统计学性质,样本空间越大,自然就获得了更广的个人伦理尺度,相应的,最后社会伦理尺度的合理的可能性也越大。很多法律中,粗暴的涉及伦理的条目在各国都呈减少趋势,这本身也是令人欣慰和乐观的事情。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8893d813541e210a5baf53aa.html这篇影评有剧透
